问:师父,皈依后我有了精神归宿,很欢喜。但渐渐又生出新的烦恼。经常因为观念、生活习惯的差异,与不信佛的家人发生争执。请师父慈悲开示! 

答:这的确是不少佛教徒共同的烦恼。一句话,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经过皈依仪式,我们就成为一名“官方认证”的佛弟子,从此踏上寻找真我、解脱觉醒的探索之路。如果因为这个身份与家人格格不入,症结还是在自己身上。

常怀惭愧、感恩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家人是这个世界上与我们缘分最深的人。对于他们的不理解,首先不能心生对立。我们因为听闻了佛法,懂得一些道理,选择做或不做某件事,但家人尚无机缘去了解那些义理。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家人,不但不能利益他们,还可能引起他们对佛法的误解和排斥。

要把家人看成来度化我们的佛菩萨,因为他们的反对,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修行尚浅,既没有足够的慈悲去包容,也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化解。如此思惟,生起的不再是烦恼心,而是惭愧心和感恩心。

学会倾听、爱语

发生争执,常常是因为双方各执己见,如果言语间又不注意措辞,很容易不欢而散。家庭不是一个“说理”的场所,而是一个“讲情”的地方。作为佛教徒,要注意守护口业,不急着争辩,可以先默念十声佛号,提起正念;也可以暂时先走开,离开这个境界,冷静一下再处理。

更高阶的做法是,用功在平时。学会倾听、爱语,随喜赞叹对方的优点,不去挑剔对方的缺点。令家人心生欢喜,自然就会形成良好的沟通基础。可以参考一行禅师在《健康生活的五大信念》中的相关开示:

“ 认识到由说话心不在焉和没有倾听能力所造成的痛苦,我发誓修习爱语和倾听,给他人带来幸福和快乐,从而减轻他们的苦恼。明了语言可以创造幸福或制造痛苦,我发誓学习讲实语,讲能够激发人的自信、给人带来快乐和希望的话。我决心不传播不确定的消息、不批评或谴责我没有把握的事情,避免讲会导致分裂或不和的话,或会导致家庭、团体破裂的话。我将尽一切努力来调解和平息所有的矛盾,无论是多么微小的矛盾。”

多些陪伴、关爱

想想学佛后我们为家人做了什么。是否专注于打坐、念经、跑道场,而忽视了陪伴他们?是否总想“度化”他们?是否遇到事情,就搬出一套佛理“教育”他们?是否感叹不接受佛法就是“没有善根,与佛无缘”?是否表现出一副“看破红尘”的样子?是否要求他们来迁就自己吃素?......

如果学佛让我们变得更愿意陪伴、关心家人,懂得反省,欢喜调柔......即使他们原先反对我们学佛,也会渐渐理解、支持。

 

这篇题为《当我说我是佛教徒时...的文章,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思惟佛教徒的真正内涵。

当我说我是佛教徒时

并不是在宣称:我比谁更有智慧

而是在低声说:我有太多无明烦恼要去除

所以我选择学佛

 

当我说我是佛教徒时

并不是在显示我过去世累积了什么福德

而是看到我往昔所造恶业多么深重

所以祈求佛菩萨慈光加被、誓愿忏除

 

当我说我是佛教徒时

并不是因为我要逃避人世、追求虚无

而是深知日常生活处处是道场

活在当下就是在修行

 

当我说我是佛教徒时

我的生命并非从此不再遭遇挫折

但是有了佛法相伴

挫折一一转化成助我成长的因缘

 

当我说我是佛教徒时

我心中充满无尽的感恩

单单想到今生有缘生而为人、具备修行的能力

又有机会遇善知识、得以听闻佛法

就深心感动因缘不可思议

 

当我说我是佛教徒时

我知道菩提道上尽管七倒八起

成就佛道却是我生生世世的功课

 

当我说我是佛教徒

并不是因为外在有一个神

而是我发现了我本具的自心本性

 

当我说我是佛教徒

并不是因为我比别人好或坏

而是我了解到众生的平等无二

 

当我说我是佛教徒

并不是因为无法承担自己的生命

而是我明白这是缘於过多的期盼与恐惧

 

当我说我是佛教徒

并不是茫目追随

而是因为我了解到生命的价值在于慈悲

慈悲是无分毫伤害的心, 一种利他的心